要抵挡得非常吃力了。
梁公练出来的银枪精兵,全员会射箭,全员能近战,士气高昂,勇猛无匹,战力之强横,远超两汉以来的精锐步卒,正好对上较之两汉三国以来战力暴增的胡人骑兵。
非常之时,就该有非常之人做出非常之变革。
至少从军制改革这方面来说,梁公可谓果决,合该为天下之主。
今见改革成果,服了。
******
阅兵结束之后,邵勋便入住了广固城。
旬日之间,一直在接见青州地方官员、士人,甚至连徐州那边都有人过来拜见。
七月初八,他带人至广固周边的乡里巡视。
大战结束,一度被曹嶷征集起来的兵士尽数返乡,归家务农,整个青州大地再度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茂盛阴翳的桑树之下十分凉爽,邵勋与陪同而来的青州士人席地而坐,小憩一番。
“青州虽平,犹有大事。”亲兵们煮好茶后,邵勋一一分给诸人,说道。
“明公日理万机,诸事繁杂,劳心劳力。青州乃小州也,些许事体,吾等愿为明公分忧。”逢辟接过茶碗之后,立刻表起了忠心。
邵勋闻言一笑,目光落在逢辟身后的王裒身上,道:“王公乃齐地大德,可有教我?”
王裒拱了拱手,道:“明公所愿,无外乎辟田亩、均户版、纳赋役三事。”
“王公知我。”邵勋赞道。
王裒出身城阳王氏,居于营陵——此县原属城阳,后入东莞,再入北海。
祖父王脩(王修)乃曹魏名士,父亲王仪曾为司马昭司马,被杀之后,终身不出仕晋国,在营陵乡里治学,教授门生,名气极大。
当然,王裒并非那种死读书之人,事实上很有机变。
他曾有个学生被县里抓役,苦不堪言,请他代为说情。
王裒嘴上说你的学问还没到可以免役的水平,不愿写信走后门,但到了服役之期,他亲自担着饭食,儿子带着盐、豉、草鞋,随从门徒千余人,为这個学生送行。
县令见了,颇为“惭愧”,全县上下以为“羞耻”,于是免去了这个门生的劳役。
名士做事的手段,啧啧,甚至还能引为一段佳话。
人家可不是读书读傻了的人!
邵勋了解了王裒的名气地位后,表其为城阳太守。
王裒立志不为晋臣,婉拒之。
于是辟其为梁国监察御史,巡视城阳、北海二郡,王裒思虑再三,在门徒们的劝说下,有些倾向于答应了。
邵勋对此心知肚明,他也很愿意用王裒。
这个人和燕国刘翰一样,都是在一州之内名望很高的士人,门徒众多,影响力很大。得到他们的认可,对稳固地方局势至关重要。
而且,王裒对大晋朝的观感极差。
祖父是曹魏名士、忠臣,父亲在东关之战后为司马昭无端杀死,他一生曾被大晋朝三征七辟,都拒绝了,誓不为晋臣。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是个非常乐意看到晋朝灭亡的地方名士。
这种人怎能不用?
“曹嶷镇青州数年,版籍多有错漏。王公门生遍布诸郡国,可愿为我清理版籍?”邵勋旧事重提,再问道。
王裒沉默了一会,拜道:“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邵勋大喜,起身将王裒扶起,道:“王公可以监察御史之身,巡视城阳、北海二郡。此二郡之后,复巡长广、东莱、齐国三郡。诸般事了,梁国御史中丞虚位以待。”
梁国本有御史中丞一员(崔遇),邵勋准备增设一员,谓之“左丞”、“右丞”,并为御史大夫的副手。
青州是小州,武帝时期人口普查,只有五万户,简直让人笑掉大牙。
曹嶷说自己“兵众十余万”,这话对,也不对。
不对之处是这十几万兵多为临时征发的农人,对的是他确实能征发到十几万丁壮。
户籍上就五万户的话,什么逆天本事能变出十几万丁壮?
如果邵勋放任不管,让青州官员、士人自己编户口,多半只能给编出三万户,其中大多数还挂靠在士族豪强名下。
所以他需要重新清查户口,但又没这个资源、人手,毕竟事情是靠人去做的。
思来想去,只能拉拢一些青州地头蛇,许以好处,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