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带领《当代》走向更高的那个人
如果有人在若干年后用回望的角度去看1983年《当代》第一期刊物的内容,大概率会用上“神仙打架”这一类词语来形容。
何云路的《新星》和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固然让人惊艳,但两人后来的发展稍显后劲不足。
在这一期当中剩下的几位作者,表现同样不俗,且在日后的发展中更加稳健,成为中国当代文坛殿堂级的人物。
于华是林为民一手挖掘出来的作者,最开始连作品发表都做不到,如今一年多时间过去,他做到了两部中篇小说同时发表在《当代》这个顶级文学刊物上。
《十八岁出门远行》和《西北风呼啸的中午》这两部作品非常有他早期作品的特点。
他的这两部作品跟马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属于这个时代的先锋派,作品侧重于展现文字的实验性、游戏性,还有小说叙事逻辑的各种反转,技巧更倾向于电影创作中的蒙太奇手法。
但跟马原不同的是,于华在叙事结构上又保持了一定的克制,并没有走入极端,这就造成了他的小说在内容性上更高一筹。
同时他在写作时更偏重意识、思维和心理的描写,有一种绝对客观的冷静叙述,毫不避讳的描写血腥暴力。
这样的写作手法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风格,让人过目难忘。
荣世辉跟着调侃道:“这一期林主编主持有功,有了成绩不能藏着掖着,要不领|导怎么能看见呢?”
在第一期的所有作者和作品当中,程忠实的《康家小院》和《初夏》有些格格不入。
几人说着说着,又聊起了第一期的销售情况。
如果说何云路的《新星》在某种程度上是沾了改革文学的光,马原的《LS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是胜在了叙事的新奇。
“……你们这一次推陈出新的举措是需要极大勇气的,在此我要毫不吝啬的赞美你们。
林为民将笔帽扣好,起身活动着肩膀。
一个杀人犯有一百种方法杀人,但要救人的方法只能有一种。
“文学创作刚从巨大的阴影当中解放出来不久,我们不希望它陷入另一个阴影。
而像是刊登了《人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爆红作品的那一期,更是能做到单期一百几十万的销量。
《当代》1983年第一期上市近月,在全国范围内引发的反响是巨大的,也因此得到了很多媒体的评论和关注。
在第一期的所有作者中谟言的作品评价是最差的,这并不是他的作品不够优秀,而实在是对比的对象给广大读者们留下的印象太过惊艳,直接导致了谟言的两部作品《民间音乐》和《透明的胡萝卜》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些挑剔的读者口中的“平庸之作”。
姚淑芝正在整理稿件,她将一厚摞子的稿件放到办公桌的一角,“登陆遥《人生》的那一期最后是不是差点破了一百五十万册?”
柳荫感叹着说道:“照这个趋势下去,怎么感觉一百五十万册也挡不住啊?”
谟言如今在部队工作,作品风格基本还是往伟光正的方向靠拢。
诚如蒙万夫所评论的那样,在这一期刊物当中,有《新星》这样的改革文学力作,有马原这种极致化的先锋文学,有于华这样一出手便风格成熟而被寄予厚望的作者,有谟言这样歌颂真|善美的清新风格,也有程忠实这样正统的从乡土中走来的作者……
而由他一手带出来的于华,现在也逐渐在向这个方向靠近。
还得到了国内文学评论界颇有名气的蒙万夫的赞赏,特地写了一篇《田野上庄重而深沉的希望之歌——评中篇小说<初夏>》,充分肯定的程忠实在《初夏》当中的创作能力。
眼下,林为民正伏在案上笔走龙蛇,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吹逼。
柳荫配合的朝林为民瞪着眼。
1975年,约翰·列奥那德曾这样评论《纽约客》:“受过良好教育的米国人随这本周刊一同成长。”
“不错。”
这样的风格与已经成名,同属陕西的陆遥很相似。
《当代》1983年第一期刊物在上市二十多天后经受住了广大读者的考验,受到了众多评论家、媒体的广泛赞扬,所引发的讨论和影响也对得起编辑部对于这一期刊物所寄予的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