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女性读书网 > 历史军事 > 明朝时代 上卷 > 第56章 大礼仪之争

第56章 大礼仪之争 (第3/4页)

,但身为内阁首辅行宰相之事,的确是违法行为,因为帝国没有赋予他以及他的内阁那样的权力。现在看来,杨廷和的确有欺负人的意味,他更想通过这场大礼仪事件将年轻的皇帝纳入官僚的掌控之中,而不是像正德那样脱离了掌控。我们对杨的这一行为不应做出道德上的评价,这是我们文化传承中的秩序与缺失、凝聚与涣散、前进与保守、简约与繁琐,所有的人都将埋葬在其中。

正德十六年的安排皇帝并不满意,他最终需要的是给自己的身生父亲上一个完整的称号,那就是有着庙号、尊号、谥号一共21字的完整称号,而且他的牌位也要从湖广移到太庙中,供奉在正德之前,弘治之后,这是朱厚熜的最终想法。那么他的这种想法是否恰当,有无过分的地方。我要说的是只要朱厚熜被立为皇帝,那么最后只能是这样的安排。虽然朱标、朱祁钰死后并无完整的称号,但南明政权最后都给他们上了完整的称号,而且南明政权几个皇帝的父亲都有完整的称号。

杨廷和当然知道皇帝最终要干什么,但杨廷和依然位高权重,羽翼未丰的嘉靖皇帝只好与其周旋。皇帝希望有人上书重提此事,然后他再顺水推舟。年轻的皇帝在与杨廷和的较量中仍然处于劣势,皇帝下到内阁的诏书几次被杨廷和驳回,杨的跋扈终于导致有人不满。兵科给事中弹劾杨廷和曰:“昔日钱宁、江彬专权纳贿不去追究,先皇自封威武大将军不去追究,如今却要为皇帝对生身父母的一称呼在这里争,实在是欺国”。

给事中的这一番奏说又打在杨廷和的要害上,杨廷和提出要辞职,类似的伎俩杨廷和已经搞过一次。上次辞职导致一百多名官员上书挽留,嘉靖也知道现在还不是倒杨的时候,一旦他批准杨廷和的辞职,将会导致更多官员的激烈反应。

为了安抚杨廷和,嘉靖帝将这位上书的给事中下到诏狱中,虽是如此,嘉靖对杨廷和已经忿恨到了极点。明眼人都会看出,杨倒台已是瞬息间的事,当皇帝的不满经过发酵,发酵到一定时候就是该清场的时候。

嘉靖二年(1523年),我们的君臣关系已经走到了尽头。这年内廷宦官上报宫内开支紧蹙,要求派宦官去江南催促织造,皇帝命杨廷和起草谕旨,杨廷和拒不起草,还责问皇上难道要跟几个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吗?

嘉靖不似前几任皇帝,他孤傲而倔犟,眼见杨廷和不合作,他绕过内阁直接颁发了旨意。这下惹恼了杨廷和,杨廷和又提出辞职,这次皇帝再没有挽留,而是直接批准了杨廷和的请求,并以杨廷和不守臣道给杨廷和做了总结。

杨廷和既已离开,嘉靖搬倒了这个礼仪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与此同时,在南京的张璁也没有闲着,在这两年时间,张璁认识一个叫桂萼的人,这人跟张璁在礼仪之争上的观点一致,同时俩人还注意联系一些观点相同的人,最终他们是要组成一个小团体。经过两年的准备、酝酿,倒杨派已经在南京形成,一场大的风雨要来了。

嘉靖三年的新年刚过,桂萼的奏书就来了,他指出皇帝应该称孝宗为皇伯考,称自己父亲为皇考,并在后面附上其他人的联名。大议礼之争中挺皇派说的话总是说到了嘉靖的心坎上,很多嘉靖想说却不知该如何说,或者不适宜说出来的话都由这些臣子们总结出来。

杨廷和已去,南京支持自己的官员已经形成气候,宗室和勋贵也开始倒向自己,自己不是再像正德十六年那样孤军奋战。此时的皇帝以为再无阻碍,但此时的明王朝早已形成官僚一体,这不是杨廷和一个人的问题,也不是一派官员的问题,皇帝要面对的是全天下的官僚。

这次在京的官员们纠集了二百多人抵制皇帝,失去了杨廷和在前面当挡箭牌,皇帝将独自面对群臣,场面面临失控的局面,皇帝急调张熜、桂萼帮他打仗。嘉靖此举令在京的官员们担忧起来,他们害怕张、桂二人进京增加皇帝这边的力量,便对皇帝退让一步,也就是在在皇帝继续尊称弘治皇帝为皇考的情况下允许皇帝称自己生父为皇考,眼见文官退让一步,嘉靖也退让了一步,这样,皇帝在这场争斗中又前进了一步。

本来准备进京大干一番的张璁和桂萼在凤阳这个地方接到让他们返回南京的旨意,原来在嘉靖得到允许更改父亲称号的同时,文官们上书要求禁止张璁、桂萼进京,虽然皇帝不想这么做,但既然自己的要求已经部分得到满足,也只好同意文官的请求。张璁和桂萼却并不打算就这么回去,他们的理想一直是想进京跟这些官员们大干一场,于是两人在凤阳继续上书,

最新小说: 奇妙空间:我给古代空投外卖 千年大秦:西汉末年开始的帝国 大秦:始皇被我怼得心服口服 小小假太监 综武:敢问庆帝,我何错之有? 红楼:我是贾琏 三国从海岛屯田开始 风雪持刀人 大唐,我刚穿越,竟给我发媳妇 三国:我不是曹睿 嘉靖承明 亮剑:我有杀敌积分兑换系统 逍遥老地主,开局科举揭皇榜! 红楼:捡到一只林黛玉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三国,我真不是上将! 大唐:长生千年,被小兕子曝光 诡异药剂师:我的病人皆为恐怖 魂穿史文恭,开局不去曾头市 慢着,请别叫我昭烈帝